top of page

陳國棟
本文藉探討美學的和諧概念,引發出「靈性維度的藝術評賞」對現今視藝教育的重要性。
美感讓人產生愉悅,而愉悅的感受建基於體驗作品所呈現高度的完善狀態(和諧)。同時,負面或悲傷主題的創作,只要配合合適的風格,也會帶來淒美的愉悅。
繪畫造型的表達有很多種,概括可分為4類:「寫實」能還原所畫的對象,以中國畫家冷軍為例;「具象」需要形似,但有個人藝術風格發揮的空間,以梵高為例;「半具象」能大致辨別物件的造型,有更大的空間表達內在精神,以培根為例;「抽象」以意象表達內心的思緒,也為觀眾提供一個沉思的空間。
畢加索在近80年的創作歷程裏,經歷了不少風格的變化:如具代表性的「藍色時期」(具象)表達貧苦大眾;「立體時期」(半具象)表達觀看的哲學;1937年創作的《哭泣的女人》綜合了多種視點來呈現女子痛入心扉的感受。但當他為情婦繪畫肖像時,卻以優雅的寫實主義(寫實)將其漂亮的外貌記錄下來。
畢加索和應了前文提及的理論觀點,同時示範了藝術家若期望要將主題的感染力提升至最高,就必須創作出新的或尋找合適的風格來配合。故此,只利用一種藝術風格並不能表達所有的主題。聖經所說:「⋯⋯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那要詢問整合靈性及美學向度的現代藝術風格為何?
我們需要整理本土及世界有哪些帶着相同信念的藝術家,藉着訪問及對作品的分析,了解他們如何以超然的視野,將合適的手法和風格恰如其分地在靈性創作主題當中展現生命內涵的深度與廣度,最後再轉化為可帶入課室的教材,以「靈性維度的藝術創作及評賞教育」踏足視覺藝術教育尚未探討的領域。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執行委員、明格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統籌、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