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紫敏
上星期適逢西方情人節,在校園裏不時收穫朱古力,人際間充滿愛的表達。這讓我想起20世紀知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佛洛姆的經典著作《愛的藝術》,在此先討論一下書名。
這裏的中文書名譯作「愛」,然而英文書名並非是大家習以為常的「Love」,而是「Loving」,佛洛姆強調這是「愛的能力」。至於「藝術」,與流行的「科學」觀念相對,蘊含着一種需培養人生或生活實踐的能力。它是修練內心的過程,不能將其當作身外之物來研究,這也是佛洛姆所謂的「終極關懷」。而這關懷的指向,有如一個人若能把他的喜悅、興趣、了解、知識、幽默及憂愁等生命經驗給予出去,他便能以增強自己生命感的方式,用以擴大他人對生命的感受。
在佛洛姆關於「愛」的理論上看,他曾說:「人們的普遍誤解是把給予任作『放棄』,是被剝奪,是被犧牲。」這並不是指無限上綱、無條件、無原則地給予,而書中簡要提到「愛」的四種基本元素是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
現代社會多數人把愛的問題化為「被愛的問題」,而佛洛姆則非常強調「愛」的主動,其中主動的「施」比被動的「受」更重要。這也呼應着西方基督宗教裏「施比受更有福」的一貫信念。故此,愛不是被動地等待它的來臨,而是要主動地讓它發生;用愛來喚起愛的能力,才更貼近「藝術」的高度。
愛,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乃是因為它需要學習、打磨與鍛鍊。例如學生需堅持熱愛藝術的信念最少三年,尊重自己選修視覺藝術的選擇,並犧牲早放學的時間,留下趕功;排除親朋好友的質疑,用愛來創作和感化他人。在追逐和相信自己對藝術有過認真、真實和熱烈的愛的同時,也是一幅非常美麗而流動的圖畫。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視覺藝術科教師、香港藝術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