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術補完計劃》

王熹東

教學以後,就要進修學習。最近,筆者參加了兩場以藝術掛帥的STEAM教師工作坊,主題分別為藝術科技和聲音藝術。

第一場工作坊由教育局舉辦,先由藝術科技企業家,介紹業界藝術科技的發展,闡釋如何將3D投影、3D裸視立體顯像(Autostereoscopic 3D Display)、混合實境等技術,投入建築物及表演中,使觀眾能透過科技強化作品的視覺體驗,創造身歷奇境的藝術體驗,如:《新宿東口之貓》、拉斯維加斯的360度全景螢幕建築物《球體》,讓筆者反思自己在教學中,有否充分引導學生從觀眾的角度出發,豐富作品的展示形式和體驗。同場另一位講者是物理學者兼創科企業家,分享了人工智能生成藝術的懶人包,展示軟件如何生成圖片、動畫、簡報,甚至音樂。在STEAM的語境下,借助科技生成藝術圖片進行跨科學習,無疑有助提供更高質素的教材,但如何活用科技發展多元藝術和增加學生藝術創作的樂趣,卻容易被遺忘,也是視藝科老師需要把關的地方。

第二場工作坊由香港美術教育協會舉辦,聲音藝術家黎仲民主講,內容包括聲音藝術的導論,亦展示他運用微處理器和現成物所製作的精密裝置,經驅動後發出獨特音效,既是一件樂器,也是一件玩具,使筆者大開眼界。筆者最欣賞黎氏創作的黑膠唱片發聲裝置,具年代感的黑膠唱片播放着自行錄製的聲音,讓筆者重新認識想像聲音的方法。至於,工作坊動手做的部分,由參加者運用現成物和微處理器製作發聲裝置。礙於工作坊的時間長短,驟眼一看,完成品未如預期所想展示出聲音和視覺藝術的元素,然而以聲音作媒,科技作工具的STEAM教學,能訓練學生運用不同感官觀察世界,脫離固有的創作思維。

短短兩場工作坊,瞥見STEAM衝擊下的藝術科技新趨勢。如何讓藝術走得更遠,不妨留意香港美術教育協會現正推行的多個STEAM教育創作實驗計劃。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聖若瑟英文小學視覺藝術科老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