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華盛頓的藝術教育交流》

王熹東

上個月,筆者代表學校赴美國華盛頓進行學術交流,期間到訪了華盛頓育英公立特許學校,跟校內的藝術教師交流,讓我更加認識當地藝術教育的概況。

 

育英是一所推行國際文憑(IB)課程的學校,小學部設視覺藝術、語言表演藝術及音樂(3科逐年交替);幼稚園與小學相隔數街,每星期設有兩節視覺藝術課:一節是主題式學習,另一節是自由物料探索。到訪期間的學習主題為「植物的生長」,因此可在窗邊看到學生培苗和種植的成果,也在觀課期間了解到老師如何有條不紊地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生長所需的要素,然後將之轉化成植物花園畫作中的視覺藝術語言。

 

負責這堂視藝課的是駐校藝術家Miss. Handi,她指出,美國的IB學校多以STEAM的跨課程角度作統整設計,全校每學年皆圍繞共同訂定的3至4個與自然科學相關的教育主題,讓各科老師按照相同主題設計課堂及布置課室,並定期更換,使視覺藝術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做到自然融合。

 

Handi老師補充自己在美國主流學校工作時,視藝課程的內容皆是按藝術流派的發展脈絡而設計,這跟筆者任職的小學相似。不過,作為一名藝術家,她認為主流學校雖能讓她發揮所長,但IB學校容許自己有較大空間的同時,亦可兼顧藝術創作,方能在不久前順利完成個人的肖像畫展。能藉此機會互相勉勵,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繼續藝術創作,實屬難得。

 

觀課最後,筆者把握機會跟不同年紀的學生聊天,了解他們對藝術學習感興趣的地方,其中不少同學表示喜歡將科學知識透過繪畫具象化;也有同學表示,對老師經常利用投影機,讓他們在投影框線中進行五花八門的圖案排列最感興趣。是次參觀確實讓筆者大開眼界,不但從宏觀角度了解美國和香港視覺藝術教育的異同,也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藝術設計能力有了更清晰的想法。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聖若瑟英文小學視覺藝術科老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