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敫烆
2023年暑假,我報名參加湖北恩施的義教,藉以傳遞香港多元的藝術教育理念。恩施以獨特的土家族文化和壯麗的喀斯特地貌著稱,惜交通不便和資源匱乏,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原來偏遠山區也重視應試教育,而藝術相關學科亦常被忽視。因此,我以和諧粉彩和藍曬為題,結合正念和多感官體驗,讓學生放下學業壓力,感受創作的樂趣,自由生長心中的藝術種子。
在和諧粉彩課,所需的粉筆是教室的必備工具。讓學生剪紙以代替昂貴的消字板,還能給予更多創作自由;在藍曬課,用來遮光的文件夾和丙烯筆在當地亦能購得,課後還能裝載課業。利用日常物件來創作,義教便不再是短暫的煙火,而是紮根於深處的胚芽,能重塑生活感知,使「平凡」因創造力而大放異彩。
再者,我希望學生能以自己舒適的節奏靠近藝術。和諧粉彩易於上手,藍曬成像亦帶着偶然的驚喜。正念結合多感官體驗,更能使學生在冥想中覺察五感,投入創作。當音樂悠揚,剪紙鏤出各種形狀讓粗糙的粉彩灑落,學生安靜地用指尖塗抹細膩的色彩;當學生舉着文件夾奔向操場,蹲在烈日下計時,蟬鳴交織成夏日樂章,然後沁涼的流水淌過藍曬紙⋯⋯看似嬉鬧,卻無形中灌溉了他們對藝術的理解與熱愛。
兩次義教,使我了解城鄉教育的差異。山區的孩子每天走數小時去上學,還須兼顧農務,卻仍對書本背誦如流。然而困於深山,思想難以跳出框架,只能成為「小鎮做題家」,何解?這是因為他們的共通能力不足,長大後無法適應新環境和挑戰而陷入困境。是故文化資本對他們的幫助尤其重要,藝術教育可在其寒窗苦讀的過程當中,幫助他們打開連接世界的窗戶。
今年9月,我將踏上教師的專業之路。我希望能根據環境和學生需求,善用資源開拓學生的視野和創意思維,讓那些被應試捆綁的想象力,於嫁接處長出新枝椏。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五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