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王熹東
近日,舊生回校探望師長,談到「未來的自己」。選擇甚麼大學專業?選擇甚麼工作?對於學生有意了解與藝術有關的工種,希望老師多鼓勵自己投入藝術工作,我順勢拋出一個問題:「你們考慮過當導賞員,累積藝術經驗嗎?」看到學生茫然地搖頭,遂跟他們憶述昔日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擔任文化徑導賞員的點滴。那時,我負責帶領前來中大參觀的學校和社企團體,沿着數條精心設計好的參觀路線,走訪校園的藝文地標。從崇基書院出發,途經新亞和聯合書院,用故事串連散落在中大各處的藝文風景和歷史,如「仲門」雕塑標誌着自由精神、合一亭的鏡池倒映天地、「君子塔」與「淑女塔」遙相呼應等等,而最令筆者難忘的是聯合書院的戶外雕塑園。
當年,自己對雕塑藝術接觸不多,為此埋首研習雕塑領域的美學知識和作品背景,不時抽空為導賞演習,久而久之對立體作品萌生興趣。若非當時擔任導賞員,想必今日的藝術眼界便變得狹隘多了。
然而,導賞員給我最大的收穫,並非來自藝術品所帶來的直觀感悟,而是成為了建構藝術的橋樑:個人與作品、個人與作者、個人與觀眾三者之間,思考如何將作品傳神傳意地「翻譯」出來。為此,導賞員不僅要熟知作品的形態美和時代背景,還需了解觀眾的審美和理解能力,才能拉近觀眾與作品之間的距離。同時,導賞員作為藝術家的中介人,跟觀眾直接對話,更需煉就演說能力,將作品說得清楚生動,讓觀眾聽得既明白又興奮。當年不曾料到導賞員的工作,時至今日會一直引領着我通往廣闊的藝文旅途,亦使我更具信心站於人前,以導賞形式活化作品未被發現的遺美。同工們不妨鼓勵學生趁年輕投入導賞行業,擴闊藝術視野,並好好掌握「翻譯藝術」的要領,為日後投身藝術界作更全面的鋪墊。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聖若瑟英文小學視覺藝術科老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