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完美手工藝》

梁志芬

我們會用巧奪天工來形容一件完美的工藝品,而出色的手工藝大師傅憑一對巧手可養活家人,受眾人景仰。然而智能社會發展迅速,年輕一代都傾向追求新技術。傳統手工藝若不是得到非遺項目關注,根本很難再發展推動。

 

我們會問:社會還需要手工藝品嗎?手工藝師還有發展空間嗎?面對子女的生涯規劃,實際的生計問題會令父母很擔心子女會視手工藝為未來事業的發展方向。

 

視藝課上,手工藝的學習往往受到學生歡迎,主要原因在於製成品都是用得上的東西。例如串條珠鏈掛手機,編條手帶自己戴,縫個布偶掛書包,做個捕夢網送友人等等,都是時尚玩意。

 

在如今的「淘寶」年代,各款手工藝的材料包多不勝數,只能用「平、靚、正」來形容。這些手工藝材料包的配件精美齊全,又有簡易說明和製作步驟,最大特色是能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也可以成功製作。

 

另一方面,網上世界多姿多采,又有短片示範,只要有興趣,尋找手工藝的學習方法一點也不困難。相信其他學習也是,關鍵是由「興趣」帶動。亦有人會相信做手工藝能有治療效用,令人專注堅定和平復情緒,因為手工藝的精緻表達顯示了製作人的真誠和心思。商場活動近年亦以手工藝親子工作坊來促進商機,這其實是好事。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不經不覺又進入了AI新世代,相信傳統手工藝會和AI好好合作,發展更完美的手工藝。手腦並用本就是手工藝學習的本質。

 

近日,藝穗會有位來自貴州的新進年輕藝術家韓佳希首次舉辦個展,她以家鄉傳統蠟染工藝作探索和反思,更將海外學習遊歷的經驗融入到多元文化的藝術實踐和探討當中。

 

當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或許可在手工藝上尋找一下。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會長及現任增補委員、資深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