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傳統工藝與匠人精神》黃思琪

黃思琪

筆者任教的學校最近參加了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等機構所主辦的《我的民俗相冊》線上交流活動,同學除了可以與內地的中學生配對交流外,亦有幸到香港故宮博物館以直播的形式將館內的展品介紹給內地的學生,最後更以榫卯工作坊作結。


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發現了木材的柔韌性可以讓木構件凹凸部位相連結合,並承架起屋頂的重量,這就是最基礎的榫卯結構。中國傳統建築和傢俱都以木結構為主,凸出的部分稱為榫,而凹進的部分為之卯。大部分中國的傳統建築皆以此方法建造,包括為人熟悉的故宮。故宮是世界上現存以木結構為主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以斗拱結合飛檐翹角,襯托出紫禁城的氣派。而斗拱是種較為複雜的榫卯結構,在縱橫交錯中形成,並將外層的桁檁挑出,令到出檐的部分更加突出 。


榫卯的結構由過往發展到現今共有八十一種,以榫卯建造的樓房能使用幾百甚至上千年,比起以鐵釘等方式所連接的更加結實耐用,但這對於香港的學生來說甚為陌生,不論在課堂,還是書本中都較少提及到這種傳統國粹。工作坊以魯班鎖作教材教授榫卯特色,講者除了講解榫卯的結構、功能和特色外,亦都提及到當中的美學——嚴謹有序的結構美和對稱的造形美。而學生在動腦筋將木組件合拼時亦深深感受到榫卯背後的匠人精神,由工匠全手工雕啄而成的木組件,有效地利用了木的特性,達到實用和美觀的統一,當中亦帶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不加任何額外組件,呈現木材最天然的狀態。


或許因為時代轉變,不少傳統的工藝亦漸漸被科技取替,開始面臨著失傳的危機。作為教師,不妨在課堂中嘗試加入與傳統工藝相關的課程,除了教授技巧和美學外,更可以與學生分享當中所承傳的匠人精神。一雕一啄而成的木作,背後所反映的不止是工匠的手工,更是當中代代相傳下來的精神及堅持。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及慕光英文書院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