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潘恩耀
柴燒以木柴作為燃料,是陶藝創作中最古老的燒製方法之一,窯身的尺寸和設計因地制宜,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和形式,一般以耐火磚於戶外建構。
柴燒的燒製時間通常需要三天或以上,並且消耗大量的木柴。在此期間需要依靠經驗,觀察火色和木柴化灰的程度,廿四小時不斷以人手投柴保溫和升溫。燒至高溫時可減少向窯內供氧,形成不完全燃燒的還原焰,增強作品釉色的變化。作品的燒成溫度一般在攝氏1200度以上。
柴燒作品造型以器物為主,可以不上釉,因為完全燃燒的木灰會散落在泥坯表面結合形成釉,配合不同種類的耐高溫黏土、溫度、火路,自然落灰形成釉料,釉色千變萬化。柴燒的釉色一般以温潤厚實為美,作品表面可呈現珠光或火痕,因應落灰厚薄凝聚成不同的質感。作品也可在燒製前先上底釉,或在表面混合其他材料,產生特殊的釉色。
燒柴前,至少要提前半年做好規劃、備柴、備窯。人力、物力、空間缺一不可。要將柴火的溫度提高到攝氏1000度以上並不容易。除了天時地利,也要求參加者克苦耐勞,有較高的體力和扔柴技能。因此,想要成功地進行一次柴燒並不容易。
柴燒作品的效果總是存在著一定的變數。明明在室內就可以非常方便、穩定地燒製,為什麼人們還要不辭勞苦地柴燒呢?這是因為柴燒作品是如此精彩,每次開窯只是為了迎接未知的驚喜。這首未知的樂章時而優美甜蜜,時而狂暴不羈。憧憬未知的美好,是柴燒最迷人的地方。
與瓦斯/電窯相比,柴燒是對火的崇拜,一種對陶藝體驗回歸本源的追求。目前,柴燒在世界各地盛行。本港近年亦接連有陶藝組織舉辦柴燒展覽和活動,預計未來發展將會更加蓬勃。歡迎廣大師生與我們一起邂逅柴燒之美。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中文大學藝術系系友會理事、視覺藝術科教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