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博物館與藝術》吳崇傑

吳崇傑

2022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特首擬將現時康文署轄下博物館增至19間,這消息對藝文界是一個好消息。


「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語 mouseion,意思是古代希臘供奉謬斯女神Muse 的地方,文藝復興的時期,博物館成為歐洲王室貴族陳列收藏品的地方,隨著時代更替和社會發展,博物館於文藝復興後逐漸向公眾開放,時至今日,博物館更趨專業化和專門化,主題類型五花八門,但或多或少都會與視藝扯上關係,在策展上也許出現「科技與藝術」、「自然與藝術」、「歴史與藝術」等等。國際博物館協會公佈,博物館有其一定的功能,需向公眾開放,並具包容及可持續性發展,亦有典藏、研究、保護及展示等目的,並於社區的參與下,提供教育、欣賞、知識分享等體驗。


隨著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落成開幕,逐成博物館新寵兒,再加上M+博物館,整個西九文化區更成為全城焦點。綜觀現時全港公私型博物館為數不少,已不再有「文化沙漠」之稱號。香港博物館除了政府管理的博物館外,還有許多非官方及民間經營的,如海事博物館,香港醫學博物館,香港新聞博覽館,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博物館,饒宗頤文化館,F11攝影博物館,一新美術館,大坑火龍文化館等等。說起藝術館,大家不可遺忘的是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都擁有自己的藝術館。


香港開埠至今擁有過百年歴史之機構也不少,如東華三院,保良局等都設有文物博物館,收藏其珍貴歴史檔案,而其建築或文物都有著歴史和藝術價值。近日筆者有機會參觀太古集團歴史檔案部,瀏覽有關集團藏品,其歴史片段見證集團發展和香港的進步。(太古集團是本港最關注視覺藝術和藝術教育的機構之一,剛於201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贊助獎)


近年社會上都特別關注保育和傳承問題,坊間許多歴史建築得以保留,活化後猶如一所民間博物館。大家熟識的成功案例如灣仔藍屋建築群,中環街市,大館,薄鳧林牧場等等都可以尋找到其社會文化價值。


適逢11月康文署正舉行香港博物館節,活動內容包羅萬有,有不同體驗和欣賞活動,大家不容錯過。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會成員、社區導師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藝術教育)

bottom of page